美文示范
七旬意大利旅行者重走絲路 6日開啟烏魯木齊行程
28圈
本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中非關系迎來了又一里程碑時刻。中非友誼源遠流長,衛生領域的合作就是重要見證,上世紀六十年代起,中國援非醫療隊就在非洲救死扶傷,截至2023年底,中國派出的2.5萬人次醫療隊員,已為非洲2.3億人次的病患,帶來了健康與希望。自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成立以來28圈,衛生領域合作進一步提質,此次峰會就提出了衛生健康伙伴行動。
在覃素珍的記憶里,瘧疾并不陌生,曾經中國瘧疾高發,直到青蒿素被發現,才讓瘧疾防治水平有了顯著提升,2021年時,中國剛獲得世界衛生組織的無瘧疾認證。但據世衛組織統計,全球每年仍有超2億人感染瘧疾,其中,90%以上病例都發生在非洲。一邊是瘧疾防控經驗頗豐的中國,一邊是飽受瘧疾困擾的非洲,一株青蒿將兩地人民緊密相連。
中國疾控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所長 周曉農:“137”的防控策略,一天的信息可以從基層傳到了我們國家,三天內所有的病例都要進行鑒別診斷,7天內一定要把疫點要進行處置。這個方法是在中國是非常有效,但是28圈,在非洲坦桑尼亞的情況下,他們平時要花半年時間,才能把基層的數字才能統計上來。所以,基本上不可能完成這個“1”。
本周四發布的《關于共筑新時代全天候中非命運共同體的北京宣言》中就強調,實現現代化是世界各國的普遍追求,世界現代化應該是和平發展的現代化、互利合作的現代化、共同繁榮的現代化。同在本周四,治國理政、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等四場高級別會議平行舉行,體現了中非對現代化發展的共同關切和期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既需要政府間的高質量雙邊合作,也需要吸引更多元主體力量加入中非現代化的進程中。
長期致力于國際發展合作研究的王濼認為,去非洲投資,離不開政府間強有力的雙邊機制這個大前提。中央在“現代化十大伙伴行動”中表示,中方愿為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建設提供幫助,深化物流和金融合作;《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的“加快非洲工業化”章節中,亦是強調中方將加大支持非洲經濟特區、工業園區和自貿區建設,而非方將繼續推進改善非洲營商和投資環境的政策。
中非互利共贏的雙邊關系28圈,還起到了多邊合作的示范作用。本次中非合作論壇的與會者除50多個非洲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代表,非盟委員會主席外,還有聯合國秘書長及多個國際組織負責人。中方在會見相關人士時強調,中方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愿同聯合國進一步深化合作,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的國際事務合作、融資合作、氣候變化、加快實現非洲農業現代化等方面,都出現“多邊”一詞。
劉俊峰從1991年大學畢業后從事援外事業至今,三十多年來,他見證了中國援外事業的提質升級。2018年,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成立,承擔統籌協調援外重大問題并提出建議,推進援外方式改革,確定對外援助項目并監督評估實施情況等職責。他曾被朋友和同事問道,中國幾十年的對外援助史,新成立部門為何不叫“對外援助署”,而稱“國際發展合作署”?他說,這項事業堅持平等相待、相互支持、雙向奔赴,且與時俱進。
28圈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其本質要求之一即豐富人民精神世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因此,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就難以順利走完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進程,建設文化強國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階段性要務。新時代十年,我們勇于開拓、穩步推進,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大為增強、文化自信顯著提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2020年確立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標志著我們如期完成了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在2011年確定的“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階段性任務,表明文化強國正式步入愈發艱巨的建成期。經過近4年的探索與推進,我國的社會文明程度有了新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得到新提升,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日趨健全,國際傳播能力不斷增強,各項工作可謂穩中有進、繁榮向好。與此同時,面向未來,距離建成文化強國只剩10年時間,如何更有效地推進相關任務順利完成,如何及時解決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以怎樣的指標體系來評估文化強國的實績實效,這些都需要黨中央給出相應的明確部署。《決定》的第一部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中概括出“七個聚焦”,其中第三個“聚焦”即“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體制機制,推動文化繁榮,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這無疑指明了建成文化強國的最重要目標。
《決定》強調“到二〇二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這實際上也為國家制定“十五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要求。截至目前,國家“十四五”的文化建設任務已經過半,既定工作有條不紊,不過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還比較突出,城鄉差距、區域差距依然存在,文化和旅游產品的供給和需求不完全匹配,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大環境的變化也將給文化和旅游發展帶來不確定性。這需要國家適時調整既有規劃,同時更要提前為之后的布局作出部署,因此《決定》中文化領域的內容對于制定“十五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具有指導意義。
自2011年以來,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突破了許多藩籬、激發了充沛活力、取得了非凡成就、積累了豐富經驗,但也遇到了不少新的問題和挑戰。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需要通過更高質量的發展來解決,作為關鍵一招的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勢必協同各方、走向深入,要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痛點堵點和人民所需28圈,以戰略性、引領性改革舉措不斷深化改革,努力開創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基本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尤其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提出和確立了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使得該項工作有了堅實的制度保障。與此同時,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意識形態領域存在不少挑戰”,所以,我們務必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持續推進相關工作走深走實。
健全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體制機制是具體路徑。體味《決定》原文,該領域的任務可謂既新且重,直接關乎文化強國建設的品質與成色。比如,“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28圈,推進公共文化設施所有權和使用權分置改革”“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深化文化領域行政審批備案制度改革,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督察制度”“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等方面,都是從工作實踐中來,又亟須理論和政策指導的新需求。
《決定》指出:“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這一最新權威表述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顯然被提升到了更重要的位置,背后體現了黨中央長遠的考慮。“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不斷深入,內蘊其中的文化形態將愈來愈兼有當代精神標識、時代特有氣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發揮的作用因之與日俱增。習近平總書記在近期幾次考察中都提出了有關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論斷,尤其是今年5月在山東考察時強調,“讓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經濟發展增動能增效益、為旅游休閑增內涵增魅力、為城鄉社會增正氣增活力”,為今后工作指明了重點。
再次,要進一步體現文化為城鄉社會和諧有序發展提供積極引領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重要命題,是對城鄉融合發展戰略在精神文明建設層面作出的重大部署。我們要為繼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搭建城鄉互動平臺,賦予增量;為建設文化強國提供化解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的路徑方法28圈,增添動能;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夯實發展基礎,拓展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