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樂m6官網登錄入口蘋果版
據國家能源局最新數據,2013年至2023年,中國煤炭消費比重從67.4%下降到55.3%,累計下降12.1個百分點;風電、太陽能發電、水電、核電及生物質能等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從10.2%提高到17.9%,累計提高7.7個百分點。工業、交通、建筑和人民生活用能方式發生深刻轉變,油品質量實現由國三到國六標準“三連升”,對大氣質量改善做出了積極貢獻。建成全球最大規模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經濟發展“含綠量”顯著提升。
在陜西寶雞,兩座利用中深層地熱水熱能供暖的能源站投入使用,采用“地熱能梯級最大化利用+大溫差熱泵機組+燃氣鍋爐調峰補熱”的多能互補形式,為當地群眾提供冬季供暖服務,實現了區域清潔化供熱;廣東深圳打造的網地一體虛擬電廠智慧調度運行管理云平臺,解決海量負荷側資源接入調度運行的可觀、可測、可控、可用四大關鍵問題,2023年調節電量約128.5萬千瓦時,直接減少碳排放約1074.3噸;山東勝利油田打造“低耗高效、規模輸送、增油減碳、零碳排放、循環利用、安全封存”的全產業鏈核心技術,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協同互補。
綠色賽道上,工業園區、生產廠區、港口等多個重點用能場景逐“綠”而行,釋放能源轉型新動能。浙江杭州,當地通過替代園區企業自建空調系統、減少配電容量資源占用,節約綜合用能成本約10%,協同電網削減峰值負荷約30%;福建廈門,園區通過“源-網-荷-儲”精準調控技術,統籌調控暖通空調,照明及充電樁等可調負荷資源,提供高達20%容量的負荷需求側響應;江蘇南京的一所自動化企業,依托自主可控的能源管理平臺和智能微電網,綠色智慧用能實踐覆蓋生產運營全過程,能耗降低8%,經濟效益不斷提升……近年來,節能減排技術不斷取得突破,企業園區“綠意盎然”。
1974年兵馬俑的發現,讓塵封2200余年的秦代地下軍團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此后的30余年中,陵寢建筑、地宮形制、陵園結構以及性質各異的陪葬坑、陪葬墓,一個個“浮出地面”,銅車馬、彩繪跪射俑、石甲胄、百戲俑等重要的“奇器珍怪”相繼面世,明晰了秦始皇陵包括外藏、祭祀、墻垣、門闕、道路、工程以及附屬遺存在內的主要遺存,反映了“事死如事生”的理念以及對中國古代帝王陵園制度的深遠影響,并為秦始皇陵的全面保護和系統展示提供了科學依據。
50年的考古工作,明晰了秦始皇陵以封土為中心、圍繞封土形成內外城格局以及分布陪葬坑的總體布局特征,以及模擬秦帝國的都邑格局、政治體制、宮廷生活、社會文化、軍事制度等內容規劃設計理念;數量頗豐、價值極高的出土遺跡遺物,更是反映了秦統一前后物質文化、科技成就及制度文明。對于實證中華文明發展脈絡、展示中華文明燦爛成就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科技保護方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積極與德國、比利時等國研究機構開展文物保護修復合作,先后承擔多個文物保護和考古領域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863”“973”計劃課題米樂m6官網登錄入口蘋果版,相繼建成“微生物實驗室”“彩繪文物修復保護實驗室”和“金屬文物修復室”,逐步確立了以秦俑彩繪保護技術為核心的陶質彩繪文物保護修復、彩繪顏料科學分析研究、微生物防治和環境監測控制等優勢科研領域。
從舉世震驚的“二十世紀世界考古史偉大發現”,到“邊發掘、邊保護、邊展示”工作原則的提出,秦兵馬俑坑遺址在讓觀眾領略“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同時,為中國大型考古遺產的保護展示提供了經驗和樣板;從“青銅之冠”銅車馬歷經8年的修復重現,到“考古現場脆弱性文物”的臨時固型提取保護,卓越的科技和工藝不僅展現了廣大文物工作者攻研有恒的工匠精神,更凸顯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精益求精的先進水平。
從秦兵馬俑博物館的建成開放,到秦始皇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運營,再到對外展覽,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這一世界文化遺產圍繞創新保護展示理念和方法,積極開辟新領域、探索新路徑,推動中華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力、輻射力持續提升,截至目前,累計接待海內外觀眾超過1.6億人次,成為全球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及保護研究、活化利用文化遺產的典范。
http://njezreal.com
2024年11月08日 10:43